据有关报刊报道:在目前吃、穿、用商品普遍缺乏消费热点,新的消费热点又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整个消费结构正进入转型期。其实,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从早期家庭耐用消费品(如电冰箱、洗衣机、彩电、录像机、钢琴、组合音响、住宅电话)上看,除少数较早就购买了此类商品的家庭之外,大部分的家庭购买这些商品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说尚未到达淘汰更新期,而目前到达淘汰更新期的耐用消费品,其购买者正是当初少数较富裕的人家,一方面他们在人群中占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家庭已在前两年提前进行了更新,自然对现在的购买力形成了削减。因此,除新近准备组织家庭的人之外,其他人对这些商品只是看的多、买的少。
其次,从新进入家庭的耐用消费品(如空调、VCD机、电脑、大屏幕彩电、传真机、手机、微波炉)上看,已购买的家庭由于使用时间不长,更新淘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未购买的家庭有的虽有购买打算但尚未付诸实施,有的限于财力限制暂无此能力,还有的出于供养子女上大学需要大量用钱的考虑根本就未做打算,再加上不少家庭的双亲逐步进入老年期,小病小灾不断,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使很多家庭不敢乱花钱而将其存进银行防备意外。
第三,相当一批近期结婚或打算结婚的人因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也把目光转向了购房、装修、购车等远期投资上,因而抽走了一大部分按常规本应消费在吃、穿、用上面的资金。
第四,前几年家庭在吃、穿、用方面投入过多的原因是因为刚刚告别短缺经济,经过一段时期的宣泄,也由过去的集中消费转向为零散的理性消费。而且,相对于并不算高的收入来讲,人们的需要毕竟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在过足了一把瘾之后,手头现有的衣着和日常用品着实可以抵挡一阵子了。在人人都离不开的吃的方面,除了出于同样的原因之外,还由于众多食品广告含有较大的水分,给大众的消费泼了一盆冷水。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消费不振的现象并不是经济的萎缩,它一方面说明了消费者的购物心理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则反映出生产厂家和商家缺乏对消费者购买心态的动态研究,需要在引导消费方面进一步下些功夫。这里,更有一些让商家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以往凭借垄断手段获取暴利的事,必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满大街的购×物赠手机、赠BP机的广告,让已经购买或打算购买的消费者不禁心里产生出了一个疑问:这些原来上千元的物件到底值多少钱?它的市场份额到底有多大?探不准这个底,谁也不愿意把钱扔进去之后眼看着贬值。看来,将百姓口袋里的钱掏出来是一门大学问。物美价廉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在产品质量过硬的前提下,如何制定出供需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价位、如何引导新的消费观念,让大家放下心理上的沉重包袱,敢于花明天的钱,的确是经营者们该好好研究一下的课题了。